[00:00.00]江南逢李龟年
[00:03.50]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阅读 432
收藏 0
[00:00.00]江南逢李龟年
[00:03.50]杜甫
[00:00.00]岐王宅里寻常见,
[00:04.00]崔九堂前几度闻。
[00:00.00]正是江南好风景,
[00:03.70]落花时节又逢君。1
白话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文采。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段意
一、二句追忆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繁盛,为下文作铺垫。
三、四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第三句刻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江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它象征着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过去,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萧条,使人不堪回首。
字词注释
注释
1. 岐王: 【岐王】唐玄宗之弟李范,封岐王。
2. 崔九: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的排行。
3. 江南: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4. 落花时节: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时代的“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文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作品导读】
《江南逢李龟年》选自《杜诗详注》卷二、三。“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是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歌手。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知识链接】
“岐山宅里”和“崔九堂前”是往草繁华的缩影式的写照。岐王李范是唐睿宗的第四子,是一位风雅好客的皇子,他在阳汨尚善坊的府邸是当时文人雅士的会集之所,杜甫十四岁时,就曾多次在岐王宅里听过一代歌手李龟年的演唱。崔九即崔涤,是玄宗时中书令(宰相)崔湜之弟。崔涤也为玄宗所亲重,官至秘书监,并被玄宗赐名为澄,经常与诸王出入皇宫,交游宴饮,崔涤在洛阳遵化里的宅第也是文人宴集、赏乐赋诗之所,少年杜甫也曾是李龟年在那里演唱时的座上客。这两位显贵的主人烘染出了昔日繁华的背景,也把诗人自己和音乐家当年的身份映带出来了。不言繁华而繁华自见,可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如今,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人又相遇了,上距他们初逢时的“开元盛世”,三十多年逝去了。往昔的繁华时世已为烟云,诗人和音乐家也走上了穷途末路,诗人在音乐家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对着这同病相怜的故人,江南暮春,花落如雨,有多少记忆中的往事可说?但又从哪里说起?语言已经完全丧失了表达汹涌在心头的千万情绪的能力,只用“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使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前人说,元稹《连昌宫词》“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这四句短诗,抵得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因为元稹是用“尽在不言中”的方法囊括了无限的宫廷往事,容许人驰骋想象,把白头宫女所谈的天宝往事悉数包入。杜甫的这首短诗也是如此,它至少也能抵得上他自己同一题材的长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内涵。絮絮叨叨的长篇诉说有时往往赶不上一声深长的叹息。那长篇诉说不是诗,而那声叹息是诗。杜甫的这首短诗就是他对逝去了的时代和自己生命的丰富内涵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