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荔枝图序
[00:02.36]白居易
荔枝图序
阅读 173
收藏 0
[00:00.00]荔枝图序
[00:02.36]白居易
[00:00.00]荔枝生巴峡间。[00:02.79]树形团团如帷盖。[00:05.57]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00:13.70]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00:26.90]大略如彼,其实过之。[00:30.37]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00:00.00]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白话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郡三峡一带。树形圆圆的像车的围幔和车盖。叶像桂树叶,冬天也是绿的;花像橘子的花,春天开;果实像丹砂那样红,夏季便成熟了。果实串串像葡萄,果核像枇杷,外壳像红色的疙瘩绸,果肉外面的薄膜好像紫色的薄绸,瓤肉晶莹洁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概情况如此,但实际上还要好得多。果实如果离开树枝,一天颜色会改变,两天香气会改变,三天味道也改变,四五天以后,颜色、香气、味道全都没有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让从事书画的小吏把荔枝绘成图并题上字,是为了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却不是在采摘后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段意
介绍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作者在介绍时,顺序清晰,抓住特点;而且主次分明,着重介绍荔枝果实的有关情况,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也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
简略说明作画的时间、作者、主持人及作序的目的。
注释
1. 巴峡: 【巴峡】这里指的是现在重庆天门以长江上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也称“巴郡三峡”。
2. 团团如帷盖: 【团团如帷盖】圆圆的像车的帷幔和车盖,车篷四周的叫帷,车篷顶上的叫盖。
3. 华: 【华】同“花”。
4. 春荣: 【春荣】春天开花。
5. 丹: 【丹】丹砂,也叫朱砂。这里指颜色像丹砂那么红。
6. 朵: 【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7. 红缯: 【红缯(zēnɡ)】红色的疙瘩绸。因荔枝果皮既红又有许多突起的疙瘩,故以红缯为喻。
8. 膜如紫绡: 【膜如紫绡(xiāo)】果肉外面的薄膜,好像紫色的薄绸。绡,生丝织成的薄绸。
9. 甘酸如醴酪: 【甘酸如醴(lǐ)酪(lào)】酸甜得像甜酒和奶酪。甘,甜。醴,甜酒。酪,奶酪。
10. 元和十五年: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11. 南宾守乐天: 【南宾守乐天】南宾,郡名指忠州,治所在现在重庆市的忠县。守,太守,这是沿用汉代的官名,唐时称刺史。乐天,白居易的字。
12. 工吏: 【工吏】专门从事书画的小吏。
13. 图而书之: 【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14.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了让没见过和见过却不是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的。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ɡuī)(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官。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诗歌今存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民间语言,其诗通俗易懂,又能以俗为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作品,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
【作品简介】
《荔枝图序》选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荔枝”,一种水果,产于广东、福建。唐代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
这篇文章是一篇介绍荔枝习性及其特点的说明文。本文从荔枝的树、叶、花、果等顺序全面详细而清晰地介绍了荔枝,并且重点突出荔枝果实的有关内容。文风客观准确,在学习时可以和前面描写莲花的诗文进行比较,体味文风的不同,并感受本文在层次上的清晰、语言上的准确简洁。
其他
【通假字】
(1)
“华”,通“花”,花朵。
【古今异义】
(1)色香味尽
古义:消失,没有。
今义:到。
【一词多义】
(1)实
其
(2)而
一日
识
(3)之
其实过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
【词类活用】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
“图”,名词用作动词,画图。
“书”,名词用作动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