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 197

收藏 0

[00:00.00]烛之武退秦师

[00:02.91]《左传》

  [00:00.00]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00:07.00]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00:00.00]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3[00:09.00]公从之。[00:10.67]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4[00:18.67]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00:26.87]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00:30.70]许之。6

  [00:00.00]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7[00:08.7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00:13.3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8[00:17.78]焉用亡郑以陪邻?[00:20.53]邻之厚,君之薄也。9[00:23.4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0[00:31.4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1[00:42.45]夫晋,何厌之有?[00:44.8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00:52.5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00:56.92]秦伯说,与郑人盟。[00:59.80]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00:00.00]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00:04.6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00:07.5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00:13.12]以乱易整,不武。13吾其还也。”[00:17.31]亦去之。

白话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从属晋国的同时又和楚国亲近。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告诉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若是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兵就一定能够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遇到紧急的事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吊着下去。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而对君王您有利,怎敢冒昧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消灭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若是放弃灭掉郑国的打算而让它来做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那么您的外交使者来来往往,我们可以供应他们途中所必需的费用和生活用品,这样对君王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君王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呢,他也答应过给君王您焦、瑕这两个地方,早上刚渡过黄河而晚上就丢掉了诺言筑起城墙来防御您了,这是君王您知道的事。再说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等它灭掉郑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会想扩展它西方的疆界,若是不侵夺秦国的国土,它将从哪里取得它所需要的土地呢?您这样做是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君王您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吧。”秦穆公很高兴,同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留守在郑国,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追击秦穆公。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伤害他,这是不仁义的;若失去这个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军事道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段意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开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这是故事的开端。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经过郑文公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烛之武最终抛开个人感情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这是故事的发展。

  写烛之武对秦穆公陈述灭郑的利害关系,让秦国认识到攻打郑国只会使晋国强大,秦国反而会受到伤害,成功说退秦师并订立盟约。这是故事的高潮。

  写晋军撤退,郑国得救。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文公选择偃旗息鼓撤退,体现了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这是故事的结局。

字词注释

1. 说明这次围郑的原因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这为烛之武说服秦君埋下了伏笔。
2. 表明秦、晋两军没有驻扎在一起,也为烛之武分化瓦解秦、晋联盟成功提供了可能。
3. “国危矣”,足见佚之狐对郑、秦、晋三国形势有很明确的洞察力。在这种危机关头,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且肯定地下定论。“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对烛之武说服秦国有明确的预见性。
4.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烛之武谦虚,实际上是在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现在自己老了,就更无能为力了。其话语中流露出的是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烛之武的才识过人,因为虽然现在他已经老了,却仍被委以重任。
5. 郑伯听出了烛之武的不满,于是用“寡人之过也”来自我批评,动之以情,赢得了烛之武的谅解;然后他又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方的利益关系上晓之以理,来劝说烛之武,让他明白,国家灭亡,对他也没有好处。正是这种谦逊得体,欲扬先抑的语言,感动了烛之武。
6. 说明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他能抛却个人恩怨,以国难为重,勇敢地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
7.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是问题的提出,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8.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知其难也”是烛之武说秦的第一层,说灭掉郑国对秦国没有好处。
9. 这两句是第二层,说亡郑只会对晋国有利。
10. 这句是第三层,说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
11. 这句是第四层,说晋国过去对秦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以此来离间秦晋的关系。
12. “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是第五层,说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定进一步侵犯秦国,秦国就要受到损害。
13. “不仁”“不知”“不武”,排比分析,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注释

1. 晋侯、秦伯: 【晋侯、秦伯】晋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指晋文公出奔之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其,代郑国。

3. 贰于楚: 【贰(èr)于楚】和楚国亲近。指城濮之战时郑国出兵助楚。贰,从属二主,这里指郑国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4. 晋军函陵: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北十三里。

5. 氾南: 【氾(fán)南】氾水之南,也属郑地,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此水早已干涸。

6. 佚之狐: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 若: 【若】假如。

8. 辞: 【辞】推辞。

9. 之: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犹: 【犹】尚且。

11. 无能为也已: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也已,句末语气词连用。已,同“矣”。

12. 子: 【子】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3. 是寡人之过也: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代词,这。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之,的。过,过错。

14. 然: 【然】然而。

15. 许之: 【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

16. 缒: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夜缒而出的主语是烛之武。

17. 既: 【既】已经。

18. 若: 【若】假如。

19. 敢以烦执事: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烦,麻烦。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外交辞令,表面上说的是秦穆公下属,实际说秦穆公本人。

20. 越国以鄙远: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以,表目的的连词。鄙,边境上的城镇,这里用如动词,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指郑国。

21.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2.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2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以”字后省略了宾语“郑”。后世以“东道主”为“待客的主人”的代称,由这句话而来。

24. 行李: 【行李】一指行人(外交使节);一指行装,行人外出所带用品。这里指前者。

25. 共其乏困: 【共(ɡōnɡ)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同“供”,供给。

26. 尝为晋君赐矣: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晋惠公是晋文公的弟弟,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继位的事。

27. 许君焦、瑕: 【许君焦、瑕】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焦、瑕,晋国地名。

28.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朝(zhāo),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版筑的土墙。

29. 东封郑: 【东封郑】以郑国为东边的边界。封,疆界,这里作动词,划定疆界。

30. 肆其西封: 【肆其西封】延伸它西边的疆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名词。

31. 阙秦: 【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32. 将焉取之: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从哪里。之,指代土地。

33. 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希望您来考虑这件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34. 说: 【说】通“悦”,高兴。

35.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qǐ)子、逢(pánɡ)孙、杨孙戍(shù)之】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戍守郑国。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36. 乃还: 【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乃,副词,于是,就。

37. 子犯请击之: 【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之,代秦军。

38. 公: 【公】指晋文公。

39.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及,到、至。

40.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因,依靠。敝,损害。

41. 失其所与,不知: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与,与国,同盟国。知,同“智”。

42. 以乱易整,不武: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是不符合军事道德的。古时认为武能禁暴止乱,即所谓止戈为武,意思是用战争来制止战争。这里说晋和秦本来是盟国,现在竟然互相混战,这是违反军事道德的。以,用。易,替代。不武,不符合武德。

43. 吾其还也: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44. 去之: 【去之】离开郑国。之,代郑国。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作品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郑国大夫。

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

本文侧重记录人物对话,写得起伏跌宕,毫不呆板。当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军,没想到却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产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及大敌当前的危机,使烛之武弃却前嫌,君臣团结一致对外。烛之武先指出亡郑于秦无益,接着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作为缓冲,然后紧逼一步,说明亡郑不但对秦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不战而返,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生动活泼,能扣紧读者心弦,增强作品感染力。

【知识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当时的晋国已经取得霸主地位,联合西邻秦国去攻打东邻郑国。郑国作为首先被攻打的目标有两个原因: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到郑国时,缺乏远见的郑文公没有理睬重耳;二是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发生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加,却因此得罪了晋国。这两点对意欲扩张的晋国来说,可谓发动战争的绝好借口。

当时的秦国虽然势力没有晋国强大,但也在不断扩张领土,壮大势力,蓄谋争夺霸权,所以当一向交好的晋国要把它当作得力伙伴一起攻打郑国时,秦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欣然同意了。

其他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

古义:从属于两个主人。

今义:数字“二”的大写。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用品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困顿劳累。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音fú rén,那个人。

今义:音fū rén,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主办方和接待方。

【一词多义】

(1)贰

①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存在二心)

②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再,重复)

③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 (副职)

(2)亡

①郑既知亡矣 (灭亡,亡国)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使动用法,使……亡)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逃亡)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表约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表处所)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

②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 (荫蔽,不显露)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卑贱)

④微言大义(成语) (幽微,精妙)

(5)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不辞劳苦(《纪闻·吴保安》) (推托)

③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告别)

(6)封

①肆其西封 (疆界)

②封狼居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筑坛祭天)

③封比干之墓(《史记·周本纪》) (聚土建造)

④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史记·晋世家》) (帝王给臣子的封号)

(7)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假如,如果)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像,好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的)

(8)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②家有敝帚(《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破旧的)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困顿的,疲劳的)

(9)以

①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

②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③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词类活用】

(1)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用作动词,把……作为边境。

(2)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封”,名词用作动词,以……做疆界;

“西”,名词作状语,在西面。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5)烛之武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阙秦以利晋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利。

(7)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损害。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增加。

“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削弱。

(9)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

“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也”,表判断。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宾结构后置,是“于郑伯言”的倒装。

②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是“有何厌”的倒装。

(3)省略句

①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