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

阅读 65

收藏 1

[00:00.00]《论语》十二章

[00:02.50]《论语》

  [00:00.0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00:04.8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00:08.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

  [00:00.0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学而》)

  [00:00.0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为政》)

  [00:00.0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为政》)

  [00:00.0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为政》)

  [00:00.00]子曰:“贤哉,回也![00:04.0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00:12.79]贤哉,回也!”8(《雍也》)

  [00:00.0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雍也》)

  [00:00.0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00:08.4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述而》)

  [00:00.0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00:04.2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述而》)

  [00:00.0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2(《子罕》)

  [00:00.0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3(《子罕》)

  [00:00.0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4(《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学而》)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知道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乐于学的志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雍也》)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雍也》)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是浮云一样。”(《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针对)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引以为戒)加以改正。”(《述而》)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却不可以改变志向。”(《子罕》)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字词注释

1.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 本章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3. 从此句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4. 朱熹认为,“传”指受之于师,“习”指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水平、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都应逐步提高。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六十岁是通达应对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6. 这一章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扎实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
7. 【对偶】这一章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与“思”是辩证的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8. 在本章中,孔子称赞了颜回,对他做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说其具备“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本章包含一个道理,即人要有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9. 这一章运用了对偶手法,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10.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孔子还提出,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会接受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1. 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以成为自己老师的人。孔子非常善于学习,不仅择善而从,还将别人的不足之处引以为戒,改正自己的缺点。
12. 孔子在河边抚今追昔,满怀感慨,告诫自己,劝勉人们:时间就像这流逝的河水,一去不复返,应珍惜大好时光。
13. 对比作用分析法。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高度重视。孔子将“志”与三军之帅相比,告诫学生志向不可轻易更改。
14. “博学”是指从各方面广博地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笃志”是指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指恳切地发问求教;“近思”是指多考虑当前的事,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小及大地思考各种问题。

注释

1. 子: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 时习: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 不亦说乎: 【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乎,语气词。说,同“悦”,愉快。

4. 愠: 【愠(yùn)】生气,恼怒。

5. 君子: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 学而: 【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7. 曾子: 【曾(zēnɡ)子】即曾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8. 吾: 【吾(wú)】人称代词,我。

9. 日: 【日】每天。

10. 三省: 【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1. 为人谋: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2. 忠: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3. 信: 【信】诚信。

14. 传: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5. 十有五: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6. 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7. 惑: 【惑】迷惑,疑惑。

18. 天命: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9. 耳顺: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0. 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21. 逾矩: 【逾(yú)矩】超越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22.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3. 可以: 【可以】可以凭(这一点)。以,介词,凭借。

24. 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25. 罔: 【罔(wǎn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6. 殆: 【殆(dài)】疑惑。

27. 哉: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28. 回: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29. 箪: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0. 堪: 【堪】能忍受。

31. 之: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32. 者: 【者】代词,“……的人”。

33. 好: 【好(hào)】喜爱,爱好。

34. 乐: 【乐】以……为快乐。

35. 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疏食,指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36. 肱: 【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7. 且: 【且】并列连词,连接“富”和“贵”,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获得富贵。

38. 于: 【于】介词,对,对于。

39. 如浮云: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40. 焉: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41. 善者: 【善者】指好的方面,优点。

42. 从: 【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43. 不善者: 【不善者】指缺点。

44. 川上: 【川上】河边。川,河流。

4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46. 三军: 【三军】军队的通称。

47. 夺: 【夺】改变。

48. 匹夫: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49. 子夏: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50. 笃志: 【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51. 切问而近思: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52. 仁: 【仁】仁德。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的文化名人之一。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孔子为“万师之表”,孔子的学说也是封建文化的正统。

《论(lún)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作品导读】

本文所选的十二条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旨在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志向坚定,理想远大。

【知识链接】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南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就像龙一样高深莫测啊!”

其他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当数词用。

(2)逝者如斯夫

古义:指消失后不再有的东西,如时间、流水等。

今义:多指离开人世的人。

【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 (动词,做)

(2)而

学而不思则罔 (转折连词,可是,却)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就)

博学而笃志 (并列连词,并且)

(3)知

人不知而不愠 (理解,明白)

温故而知新 (体会或发现)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三人行,(其中)必有我师焉

省略主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谓语。

③(颜回)一箪食,(颜回)一瓢饮

省略主语。

【文化常识】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

·孩提 —— 两三岁的幼儿。

·垂髫 —— 三四岁至八九岁。

·总角 ——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豆蔻 —— 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 —— 男子二十岁。

·而立 —— 三十岁。

·不惑 —— 四十岁。

·知天命 —— 五十岁。

·花甲 —— 六十岁。

·古稀 —— 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 —— 八九十岁。

·期颐(yí) —— 一百岁。

【成语拓展】

含“时”的成语:

★【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时来运转】时机来了,运气有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