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把酒问月

阅读 91

收藏 0

[00:00.00]把酒问月

[00:02.32]李白

[00:00.00]青天有月来几时?

[00:03.80]我今停杯一问之。1

[00:00.00]人攀明月不可得,

[00:03.31]月行却与人相随。2

[00:00.00]皎如飞镜临丹阙,

[00:03.50]绿烟灭尽清辉发。3

[00:00.00]但见宵从海上来,

[00:03.77]宁知晓向云间没?

[00:00.00]白兔捣药秋复春,

[00:03.41]嫦娥孤栖与谁邻?

[00:00.00]今人不见古时月,4

[00:02.85]今月曾经照古人。5

[00:00.00]古人今人若流水,

[00:03.40]共看明月皆如此。

[00:00.00]唯愿当歌对酒时,

[00:03.71]月光长照金樽里。

白话译文

蓝色的天空中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月亮?

今天我把酒停下来向月亮询问这个问题。

人们想追攀明月是不可能实现的,

月亮的行踪却和人紧紧相随。

皎洁的月亮出来像明镜飞升,照在红色的宫殿楼台,

云影散尽,清辉焕发。

只见每夜月亮从东海升起,

怎么知道拂晓又消失在云层之间?

白兔辛苦捣药四季不停,

嫦娥独处冷落和谁为邻?

今人看不见古时的明月,

但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临古人。

古人今人世代交替就像流水一样,

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

只希望在听歌饮酒的时候,

月光能够长久地照在酒杯中。

段意

  一、二句写停杯问月,照应题目。

  三、四句写出了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

  五、六句描绘了月色的静态美。

  七、八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九、十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十一、十二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十三、十四句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结尾两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字词注释

1. “停杯”的动作在醉意中露出几分诗意。
2. 这里使用了拟人修辞,惟妙惟肖。
3. 用“飞镜”作譬,以“丹阙”“绿烟”陪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 “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
5. “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注释

1. 攀: 【攀】攀缘,追攀。

2. 但: 【但】只,仅。

3. 宵: 【宵】夜。

4. 宁知: 【宁知】怎知。

5. 秋复春: 【秋复春】指一年四季。

6. 栖: 【栖(qī)】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

7. 当歌对酒: 【当歌对酒】指在听歌饮酒的场合。当,也是“对”的意思。

8. 金樽: 【金樽(zūn)】精美的酒杯。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作想象奇特,风格豪迈奔放,语言飘逸清新,有《李太白集》。

【作品简介】

《把酒问月》选自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把酒”,端着酒杯。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题是诗人绝妙的构思,其间的飘逸浪漫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