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 45

收藏 0

[00:00.00]谏太宗十思疏

[00:02.53]魏征

  [00:00.00]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00:15.27]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00:31.67]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00:42.5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00:00.00]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00:08.4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00:14.14]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00:18.13]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00:24.57]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00:32.6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00:40.0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00:49.3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00:00.00]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00:06.0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00:10.3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00:14.2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00:18.8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00:22.95]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00:27.7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00:31.31]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00:36.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00:40.82]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00:45.56]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01:02.68]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01:15.70]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白话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仁德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意思是在天地之间占有重大的地位。)永远保持着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都深忧治国之道显著,实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变成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值得尊敬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轻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想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忧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注释

1. 长: 【长(zhǎnɡ)】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2. 浚: 【浚(jùn)】疏通。

3. 下愚: 【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4. 明哲: 【明哲】明智的人。

5. 当神器之重: 【当神器之重】主持着国家的重任。神器,指帝位。

6. 居域中之大: 【居域中之大】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意思是在天地之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

7. 崇极天之峻: 【崇极天之峻】推崇皇权的高峻。极天,天之极处,这里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8. 无疆之休: 【无疆之休】永无止境的美善。休,美好,福祉。

9. 戒奢以俭: 【戒奢以俭】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10.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11. 凡百元首: 【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的。

12. 承天景命: 【承天景命】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3. 殷忧而道著: 【殷忧而道著】指忧患兴国,治道显著,殷忧,深切的忧虑。道,治国之道。

14. 善始者: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15. 能克终者盖寡: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善终的很少。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6. 傲物: 【傲物】轻视他人。

17. 吴越: 【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期两个敌对的国家。

18. 骨肉为行路: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变成陌生人。行路,路人。

19. 董: 【董】督责。

20. 终苟免而不怀仁: 【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

21. 载舟覆舟: 【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引《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22. 所宜深慎: 【所宜深慎】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23. 奔车朽索: 【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24. 忽: 【忽】轻视,怠慢。

25. 见可欲: 【见可欲】语出《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26. 作: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

27. 安人: 【安人】安民。

28.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冲,谦虚。牧,约束,修养。

29. 江海下百川: 【江海下百川】江海居于百川之下。意思是说要有江海容纳众水的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下,居于……之下。

30. 盘游: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31. 三驱: 【三驱】语出《易经》“王以三驱”,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32. 敬: 【敬】慎。

33. 壅蔽: 【壅蔽】被堵塞,蒙蔽。

34. 黜恶: 【黜恶】斥退奸恶的人。黜,排斥。

35. 谬赏: 【谬赏】错误地奖赏。

36. 弘兹九德: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德行。弘,扩大,弘扬。兹,此。九德,语出《上书·皋陶(yáo)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37. 播其惠: 【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

38. 豫游: 【豫游】出巡游玩。豫:古代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39. 松、乔: 【松、乔】指赤松子与王子乔。

40. 垂拱: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41. 化: 【化】教化。

42. 代下司职: 【代下司职】代臣下管理职事。司,管理。

43. 役: 【役】役使,劳损。

44. 亏无为之大道: 【亏无为之大道】指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亏,毁坏,减损。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魏徵早年曾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后,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后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安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年初到其逝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的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魏徵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功不可没。

他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的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本文《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作品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其他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承天景命

古义:大。

今义:景色,风景。

(4)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欲。

今义:尽情。

(5)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7)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通假字】

(1)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同“毋”,不要。

【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欲”,动词用作名词,引起喜好的东西。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动词用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

(4)想谗邪

“谗”,动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的人。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用作名词,重责、重权。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重要的地位。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7)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时候。

“危”,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难的时候。

(8)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9)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10)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12)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何必劳神苦思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

(14)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一词多义】

(1)以

①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连词,表修饰)

④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⑤则思虚心以纳下 (连词,表修饰)

⑥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词,把)

(2)盖

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副词,大概)

②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史记·孝文本纪》) (句首语气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