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概念来源

阅读 35

2021-08-16

核竞赛开始于冷战之初。到冷战之末,人类发明了因特网。因特网的发明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亚于现在和未来的和平利用原子能。但是谁是因特网之父呢?
因特网也是冷战的产物,而且是核竞赛的产物。
美国人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已经到了极点。美国人相信随时随地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他们都会在瞬间死掉。这时候,美国国防部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万一遭到核打击的时候,重要通信干线必定被毁,指挥部门还怎样组织还击呢?
以往的通信线路是由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像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像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像渔网上的两个结点,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网虽然残破不堪,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连着的。
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地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像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是不在乎的。
这就是因特网的概念来源。

文体:说明文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