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阅读 58

2021-08-16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又叫年节,俗称“过年”。除了藏族、白族和傣族等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以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叫“年”。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年。到了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根据司马迁编撰的《史记》的建议,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这个规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但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曰”,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二个早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才决定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把公历(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夏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这个节日放假三天。 

        流传了几千年的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卖年画春联的、卖灯笼鞭炮的、卖窗花脸谱的······年货摊一个接着一个,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大拜年······ 

        关于春节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一个传说流传比较广。它是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挨村挨户地吃人。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它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上,迎头就看见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年”一害怕,掉头跑了。“年”又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红、怕光。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牛鞭演变而来的。江南地区有除夕夜村村户户赛锣鼓的风俗,这也是为了驱魔逐“年”。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即用红色画的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以后才改叫“对联”或“春联”。随着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其中又注入了新的美好的意愿,既有驱逐猛兽之意,也有祈求生活富足之意。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作搏斗外,还含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文体:说明文
来源:(选自《中外有异风俗故事》,田丰野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