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传军情

阅读 489

2021-08-16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烽火通信系统以声光为媒介,其明显的优点,是利用了声光的速度,可以快速地将警报传递到远方。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只能传达简单的警报,不能传递复杂的军情。因此,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对于军事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烽火系统的缺陷便日益显现,从而导致了这一古老的通信系统最终失去了主要地位,成为一种辅助的手段。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