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奇云课

0
点赞
收藏
微信分享

微信扫一扫

名人与对联

已未晓 2021-08-16 阅读 39

作者:翟光番

【阅读导航】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对得是工整是语言文字功底扎实的表现。因此,许多名人留下了有关对联的佳话。文中有关毛泽东、孙中山的对联故事只不过是他们政治生活、革命活动的沧海一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伟人,而且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对对子、写对联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毛泽东对句惊学者
1917年的秋天,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跟当时在长沙楚怡小学教书的同学萧子升,背着白底蓝花的包袱,到安化进行游学和调查,以分析当时农村的状况,进一步了解整个社会。
安化县有位文人,是清代末年两湖学院毕业的才子,通晓古经典史,是当地劝学所所长,名叫夏默安。毛泽东来到安化后,一听当地有如此才子,当然想去拜访一番。
终于找到一个空闲的日子,毛泽东登上了去拜访夏默安的船。来到夏家, 哪知夏默安一听是个年轻的游学先生来拜访,就称病不见。可是,毛泽东并不介意,硬是要见一下这高傲的老头儿。于是,他一连几天不去了解当地的民情, 而是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那样去拜访夏默安,而且一次比一次虚心。夏默安觉得这位游学先生跟一般人不一样,终于改变了态度,出来与毛泽东相见。他寒暄几句后,便突然出联相考,以试探毛泽东的才学。那上联是: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听了,思忖片刻,于是便有了下句: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安一听毛泽东的下句,拍手称赞,说这下联尤胜上联三分,同时带着几分火辣的批判主义的味道。夏默安这才觉得十分惭愧,便对毛泽东以贵宾相待,畅谈良久。临别时,夏默安还赠予八块大洋,算是给毛泽东的旅费,要他好好探寻一下中国社会的出路,拯救黎民于水火。
(二)孙中山妙联惊高官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早年他以自己出众的才华外出留学。 清代光绪年间,孙中山出国留学归来,在经过湖北武昌的总督府时,想去湖广总督府拜见一下湖广总督张之洞。来到总督府门前,他向守门的卫士递过了自己的名片,说:“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弟。”门卫将名片送到张之洞那里时,张之洞很不高兴,便问门卫:“来拜访我的是怎样的一个人?”门卫说道:“他的样子是个儒生。”张之洞听了,心想,我从未见过你,你来拜访也可接待,但我堂堂一总督,你居然跟我称兄道弟,也未免太猖狂了,看我怎样收拾你。
随后,叫人取来纸笔,略加沉思,在纸上写了一行字,让门卫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接过门卫递过的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副上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这上联表现了张之洞对孙中山的不满和轻视。
孙中山看完这上联,知道张之洞要让自己对下联,只是微微一笑,向那门卫要来纸笔,也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叫门卫再送给张之洞。这下联是:
行千里路破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这下联与那上联对仗丁整,同时,显得极有自信和气势。
张之洞看罢,心中不觉吃惊,心想一个儒生居然有如此的口气和抱负,实在少见,当下也不敢怠慢,连忙传令门卫开了大门迎接,自己也在客厅静候,毫无一点轻视之心。

文体:记叙文

举报

相关推荐

名人名言

春联

联合国

对对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