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后情况介绍

锋远

关注

阅读 68

2021-08-30

【材料一】朱自清先生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分儿的。——《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但前一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诗人的交往对象是亲戚农人,可以和他们谈天说地,家长里短, 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风流雅致、高标独步,如果这些人只可形交,不可神往。

【材料二】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是陶渊明41岁归隐之后的作品。诗人对五个儿子不喜欢读书学习(不好纸笔)是有所担心的。大儿子俨(阿舒)已经16岁了,可是对学习总是没有热情,懒惰得振作不起精神;二儿子俟(阿宣)已经15 岁了,可仍然不喜欢读书作文,双胞胎阿雍和阿端也13岁了,但是还不会识数,最小的儿子阿通已经9岁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要零食吃。下一代未来的前途,当然是令人忧虑和担心的。


【材料三】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名。但在第三首《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诗句的意思是说,投身到宇宙的时间洪流中,没有喜悦也没有恐惧,让生命与时间同在,让生命与宇宙同在,安然淡定,无我忘我。】这是一句思想境界极高的生命感悟诗。

  

文体:其他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