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劳动不止 ——《台阶》课文赏析

阅读 65

2021-12-20

李森祥小说《台阶》我这是第一次读到,但就这第一次读,我的心就被小说中的“父亲”完全抓住了。“父亲”年轻时身强力壮,一家人的生计都压在他宽阔的肩膀上。他虽然贫穷,但他渴望尊重,“台阶”既是他的物象追求,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为了这份追求,他几十年如一日,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执着地劳动,终于用劳动实现了造一幢高台阶房子的梦想。然而,实现梦想后的“父亲”老了,连担一桶水都力不从心了,他怅然若失,我读着心痛。

 《台阶》开头很引人入胜,一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就将故事拉开了帷幕,极其自然地为介绍自己家那三阶台阶铺平了道路。那三阶台阶很低,陪伴了“我”的童年时光,也“刺激”出了“父亲”造一幢高台阶房子的梦想。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父亲”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以及高台阶房子落成后的表现。总体来说,小说结构是完整的,故事推进环环相扣,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小说的一大要素就是要塑造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台阶》就很成功地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父亲”高大朴实,执着坚韧,生活的重担压不垮,天大的困难打不倒,他不单是小说中“我”的父亲,他还是我们中国千千万万朴实坚强的农民的化身!他们渴望活出尊严,渴望用劳动去创造价值,去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们生命不息劳动不止。而一旦被悄悄流逝的岁月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强壮的身体,他们便怅然若失,手足无措。读完《台阶》,我恍然看到了我的劳作一生的白发老爹,既感佩又心疼,这种感觉就是小说刻画人物成功的表现所在。

 小说不是单单地讲故事,它也是语言的艺术。《台阶》中就有好多精彩的富有张力的语言。比如,第三自然段中写台阶上的三块石板: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小的凹水凼,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过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这种日常化的语言简洁明快,让读者既感到亲切,又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那面上满是凹凼的石板便铺在了眼前。再比如第五自然段写父亲的脚: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水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啪嗒啪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拉沙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这段文字同样朴实无华,但是读了它们之后留给我们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这就是小说语言的魅力。类似这样的语言,《台阶》中还有很多,正是有了这些朴实的语言,小说才有了打动读者心灵的力量。

 一篇成功的小说,在读者读了第一遍之后就会有让读者永生难忘的地方。《台阶》就有这种艺术效果。比如: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再比如: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读了这些不露声色地叙述,“父亲”那坚忍不拔的形象便在我心里扎了根,一腔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读了《台阶》,我除了感动还有一些思索,以“父亲”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勤劳朴实,他们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他们用劳动创造了无穷的价值,他们心里有要攀越的“台阶”,他们本身也是后辈乃至整个民族的台阶,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文体:其他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