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资源】《如梦令》

阅读 37

2021-08-13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坛,几乎都不是女子的舞台。所以,像武则天和李清照那样,能够写进政治史和文学史,其光芒与影响不可抹灭者,诚不多见。对于李清照的这首词作,必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我们看一下同时或稍后的评论家对李清照的评价,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些人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同时,总是对她的品行略有微辞,比如说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出于小听挟慧,拘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终晚节,流落以死”。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原来,李清照善以率真之笔,直写闺阁中人的适性的生活情景,真挚的相思,乃至“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夫妇间的生活情趣。这些在有些传统卫道思想的文人看来,自然是有失庄重的。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恰恰是李清照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女子也是人,女子也有才情,女子也可以拥有与男人平等的享受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权利。对于这首词的理解,不可忽略这一层意义。

文本解读

大致可以确定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当是她与丈夫赵明诚诗酒风流的婚姻生活的写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一作“尝记”,前者为经常,后者为曾经,哪一个意思更好,读者各有其偏好,总之是一次难忘的记忆。溪亭是游赏之处,溪是低谷,亭据高丘,总之是登高临水,花去了不少时间和气力,可见景色之美,一直玩到日暮。“沉醉”二字亦有两解,或是被美景陶醉,或是饮酒而大醉。无论是哪一种意思,都把尽兴而返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日暮尽兴而返,所以回舟便很晚。按说日暮之时归家,并不算晚,何以耽搁至如此之晚呢?那是因为“沉醉不知归路”,估计不知多走了多少冤枉路呢,结果小舟却划进了荷花深处。迷路本来没什么诗意,然而,一个美丽的女子,被娇艳的荷花围绕,这画面本身就很有美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之“争”,也有两解,或是奋争之意,或通“怎”,二者皆通。泛舟人心情急切,想着如何是好(怎渡),快点把小船从藕花丛中划出来(争渡)。结果一折腾,把早已安息的水鸟都惊醒了,鸥鹭扑楞楞飞起一大片,画面马上充满了动感。既然是“一滩”鸥鹭,可见小船毕竟已经靠岸了,家也快到了。所以,作者无形中写全了一个日暮归家的过程。

本词与另一首曾轰动京师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堪称姊妹篇,都是以白描之笔,状清丽之景,发真率之情,极是当行本色。胡适对李清照的词极为赞赏,称为“白话词”,虽然明白如话,却又深情婉转,诚如胡适所说,“真是绝妙的文学”。

备用材料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朱彧《萍洲可谈》: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林庚《中国文学史》: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仅有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像《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象“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

参考译文

常记得溪亭之游直到日暮,

沉醉之余忘了回家的路。

尽兴到很晚掉转船头,

小舟却划进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

响声惊起一河滩的鸥鹭。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