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资源】《采桑子》

阅读 50

2021-08-13

                                           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知人论世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此词中的“西湖”并非杭州西湖,而是颖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颖州,“爱其民淳特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有终焉之意也”,并与好友梅尧臣相约,晚年退居此地。二十多年过去,欧阳修未尝忘失此愿,并专门作“思颖诗”以示纪念。致仕后,他终于如愿以偿,退居颖州。颖州西湖景色优美,欧阳修流连忘返,连作了《采桑子》十首。每首的第一句都以“西湖好”三字收尾,几乎可以称为“西湖十好”。本篇为第一首。其实第四首更有名,也更出色: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文本解读

轻舟短棹西湖好。

前面说过“西湖好”在这一组词中是通用语,我们且看“轻舟短棹”四字。颖州西湖面积与杭州西湖不能比,湖小则精致,游船也精致。舟是轻舟,棹是短棹,这便烘托了游人轻快的心情,便如李白所云“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是大船,则滞重而行缓,心情也轻快不起来。所以此句写船同时也是写人的心情。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绿水比较常见,有时也称碧水,盖水中多水草,则水色呈碧绿之色。逶迤本来是形容路的弯曲,这里用以形容绿水,可见小船走的是弯弯曲曲的河道。身边是长长的堤岸,而堤上是丛生的芳草。古人写草多从颜色落笔,如青草绿草,而此处用芳草,则写出了草的香气,可名之为香草,这就使此词的意境多了一层馥郁之气。

隐隐笙歌处处随。

舟行水上,目有所见,耳亦有所闻,那便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笙歌。笙歌在古代多用来表示喜庆的气氛,它何以能处处相随呢?或因为处处笙歌体现了世道的太平;或因为作者的听觉敏锐地追随着笙歌,体现了文人的雅趣。

无风水面琉璃滑。

水面无风则平滑,像琉璃一样。这个比喻很形象,琉璃作为喻体,至少有两点贴近水面本体,一个是有颜色的透明,一个是光泽的平滑。把有生命的水写成无生命的琉璃,初看似觉少了点生气,却也别有用意,暗示西湖有如琉璃世界,贫贱诗人断不能做此等富贵语气。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这句承上句而来,水面无风而平滑,则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则悠然自适的心情便被烘托出来。但毕竟还是有水波的微动,涟漪向岸过荡过去,于是——

惊起沙禽掠岸飞。沙禽是河滩上的水鸟。李清照有词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另一种情境,而这首词里,微动的涟漪也能惊起沙禽,则可见此水鸟的警觉。而正是这沙禽掠岸一过,使整个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前面那种有些慵懒的气息便一扫而尽了。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晓畅,纡徐委婉,这一风格也体现在词作中,由于受到民歌的影响,于文人趣味之外,又多了一点乡土民间的清新之气。

备用材料

《宋史》本传: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苏洵《上欧阳内瀚第一书》: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贺裳《载酒园诗话》:宋人诗人,皆至庐陵而一变,有功于文,有罪于诗。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

许霄昂《词综偶评》:闲雅处自不可及。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下阕四句,极肖湖上行舟,波平如镜之状,“不觉船移”四字,下语尤妙。

参考译文

驾轻舟划短桨,西湖好看,

绿水绵延,长堤芳草一片。

隐约有笙歌之声相随相伴。

 

琉璃平滑,是无风的水面,

不觉船行,却有微波涟涟。

惊起沙滩水鸟掠飞过对岸。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