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威尼斯的小艇拓展阅读2

阅读 120

2021-08-15

阅读天地二 

小问题:荷兰的建筑有什么特征,作者如何描写这些特征的?

荷兰的建筑

朱自清 节选自《荷兰》

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在瑞士走,有时也是这样一劲儿的静;可是这儿的肃静,瑞士却没有。瑞士大半是山道,窄狭的,弯曲的,这儿是一片广原,气象自然不同。火车渐渐走近城市,一溜房子看见了。红的黄的颜色,在那灰灰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近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

荷兰人有名地会盖房子。近代谈建筑,数一数二是荷兰人。快到罗特丹(Rotterdam)的时候,有一家工厂,房屋是新样子。房子分两截,近处一截是一道内曲线,两大排玻璃窗子反射着强弱不同的光。接连着的一截是比较平正些的八层楼,窗子也是横排的。“楼梯间”用玻璃,外面既好看,上楼又明亮好走,比旧式阴森森的楼梯间,只在墙上开着小窗户的自然好多了。整排不断的横窗户也是现代建筑的特色;靠着钢骨水泥,才能这样办。这家工厂的横窗户有两个式样,窗宽墙窄是一式,墙宽窗窄又是一式。有人说这种墙和窗子像面包夹火腿;但哪是面包哪是火腿却弄不明白。又有人说这种房子仿佛满支在玻璃上,老教人疑心要倒塌似的。可是我只觉得一条条连接不断的横线都有大气力,足以支撑这座大屋子而有余,而且一眼看下去,痛快极了。

海牙和平宫左近,也有不少新式房子,以铺面为多,与工厂又不同。颜色要鲜明些,装饰风也要重些,大致是清秀玲珑的调子。最精致的要数那一座“大厦”,是分租给人家住的。是不规则的几何形。约莫居中是高耸的通明的楼梯间,界划着黑钢的小方格子。一边是长条子,像伸着的一只胳膊;一边是方方的。每层楼都有栏干,长的那边用蓝色,方的那边用白色,衬着淡黄的窗子。人家说荷兰的新房子就像一只轮船,真不错。这些栏干正是轮船上的玩意儿。那梯子间就是烟囱了。大厦前还有一个狭长的池子,浅浅的,尽头处一座雕像。池旁种了些花草,散放着一两张椅子。屋子后面没有栏干,可是水泥墙上简单的几何形的界划,看了也非常爽目。那一带地方很宽阔,又清静,过午时大厦满在太阳光里,左近一些碧绿的树掩映着,教人舍不得走。亚姆斯特丹(AmsDterdam)的新式房子更多。皇宫附近的电报局,样子打得巧,斜对面那家电气公司却一味地简朴;两两相形起来,倒有点意思。别的似乎都赶不上这两所好看。但“新开区”还有整大片的新式建筑,没有得去看,不知如何。

小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墨西哥的日月金字塔?

墨西哥的日月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 月亮金字塔

出墨西哥城,往北30公里处,有个名叫特奥蒂瓦坎的地方,这个读起来十分拗口的名字,却令世人瞩目,因为展现印第安古代文明精华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座落在这里。

到墨西哥的第二天,我们乘坐一辆中巴车,驶出了喧哗的墨西哥城。郊外一望无垠,夏日的阳光照射着干燥的黄土,使我想起了我国的北方地区。旷野上虽然绿荫片片,却掩盖不住黄土荒漠所透出的原始苍凉。

车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前停住了。穿过一排简易的店铺和一群叫卖的小贩,在一座破旧的小木屋前买了票后我们就进入了景区。没想到特奥蒂瓦坎这个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竟是如此的质朴,和我们国内许多景点的华丽装饰相比显得格外的“原生态”。

我们知道,广缈的美洲大陆曾经孕育了灿烂而又神秘的古代文化,其中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三大文化最为著名,特奥蒂瓦坎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形成于公元前500年,鼎盛于公元100年,衰亡于650年后,分别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东汉和唐代。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古特奥蒂瓦坎城市遗址,在它最高峰时期,该城拥有人口20万,面积20平方公里,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而伦敦、巴黎等欧洲城市达到这个规模足足晚了1000年。

然而,美洲古文明的消失往往与他们的形成一样神秘,来无影,去无踪。特奥蒂瓦坎也不例外。公元700年,当阿兹特克人来到这座这座城市时完全是个空城,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知道特奥蒂瓦坎城为何突然消亡了,特奥蒂瓦坎人都到哪里去了。留下了这千古之谜任凭后人去困惑、去伤感。

进入景区,首先就是一大片低矮的断墙残垣,墙体是用碎石垒成。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古神殿遗址,特奥蒂瓦坎人祭神、聚会的场所,现在,神殿大多已经成为废墟,但是残存下来的建筑仍颇具规模。里面明明暗暗,曲曲折折,穿越其中象迷宫一样。沿路的墙上不时出现一处处壁画、石刻、雕塑,虽经千年仍清晰可辨。正是这些艺术品透露了特奥蒂瓦坎人当年的精彩。

终于走出了幽暗的迷宫,门外刺眼的阳光下,一条宽阔无比的沙土大道笔直地伸向远方,抬头看,大道的两头突兀地耸立着二座山一样的金字塔。两塔造型十分相似,须细看才能辨出两者的差别。近端这座叫做月亮金字塔,远端的则是太阳金字塔。它们遥遥相对,距离大约四五百米。虽然从高度看,前者仅46米,后者也只有66米,但在茫茫的旷野上还是显得十分的雄伟。

我到过埃及,埃及金字塔的塔身都是用方正的块石垒起来的,而墨西哥的这二座金字塔则不同,它是用小块的极不规则的黑色火山石灌上沙浆砌起来的,那石缝中的沙浆,历经千年仍坚固无比。特奥蒂瓦坎人善于把无序化为有章,尽管上百万立方米的塔身几乎都是用乱石筑成,但若大的塔身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比例协调,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艺术水平来说,都足以与埃及金字塔媲美。

古墨西哥人和古埃及人相距万里,分踞地球二侧,但都不约而同的筑起了造型相似的金字塔,实在是令人称奇。他们建造的目的有所不同,埃及金字塔是为法老造的墓地,而特奥蒂瓦坎人的金字塔是朝拜太阳神和月亮神的祭坛,前面那条沙石大道长4000米、宽45米,被称为“死亡大道”,也叫做“祭祀大道”。每逢祭典日,他们就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活人顺着大道送往神殿祭神,这条大道是牺牲者所走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

二年前,由日本和墨西哥学者组成的一支联合考古队在对月亮金字塔的第五层进行挖掘的过程中惊人地发现,拱顶的墓穴里杂乱无章地摆着12具尸体、大量的祭品和种类不同的动物尸体,其中10具尸体显然是被斩首的,而且是在墓中被砍下头颅的!

站在这条死亡大道上,望着金字塔上考古学家挖掘的现场,我猜想,祭典的时候,人们对天堂的神往也许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在祭祀者和被祭者心目中,这都是一件极其庄严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金字塔是通往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天梯,生命是暂时的,日月是永恒的,皈依永恒是神圣而不是恐怖。死亡,在许多民族的习俗中是一件值得喜庆的事,特奥蒂瓦坎只是其中的一例。

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都可供游人攀登。我们就近顺着死亡大道登上了这座月亮金字塔。坡道的台阶非常的陡,后半段几乎是手脚并用了,及至塔顶都是气喘吁吁的。定神后向下望去,但见大道延绵不绝,两边的神坛鳞次栉比,对面的太阳金字塔威武矗立。是一幅极为辽阔的遗址全景图。

我曾经登临过国内外不少城市的制高点,俯瞰过当代人创造的许多宏伟场景,有过一次次的感动甚至激动,但是,从未有过此时的这种感受,那是一种朝圣般的崇敬。我注意到,塔顶上许多游客都是肃穆地站着,凝神眺望着远方的一切。

目睹着特奥蒂瓦坎人所创造的伟大,我假设,倘若时光又向前流逝了一千年,现今的什么东西能够留存到那时,使将来的游客惊叹不已呢?人类代代相传,传承的除了生命,便是不朽的文化。

小问题:将花车比喻为“城市中流动的画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花车——城市中流动的画廊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私人经营的公共汽车遍布街市。这些车车头扎着彩绸和织锦大花,车身彩绘着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和风景名胜等图案,十分显眼,招人喜爱。它有终、始点,但途中不设固定停靠站,随时随地可以上下客,非常方便。 

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街头景色更是花哨。通身彩绘的出租车、描花饰金的大卡车、光彩夺目的宫廷式大马车,一一乔装打扮,昂首跻身于各种车流之中。 

“吉普尼”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最活跃的公交车辆,一辆辆花团锦簇。车头插彩旗,并装设骏马模型、彩灯和反光镜,车身描红漆绿。车厢内设两排椅座,可坐7-12人,由于车费便宜,人人坐得起,弥补了公共汽车站点少、收费高的缺陷,深得市民欢迎。据说二战后,马尼拉交通瘫痪,一位失业的音乐家捡了一部美军扔掉的破吉普,加以装修彩绘,成了独特的“公共汽车”,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困难。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达普—达普”,是市区连接郊区的主力。它的原意为“迅捷”,通体绘满舞女、神话、山水等图案,且一辆车一种图案,全城数千辆车便成了数千个流动的画廊。画得越好,乘客越多,生意一不景气,车主马上请人涂掉重绘。因此,海地的“达普—达普”画家,自成一格,一枝独秀。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公共汽车是“双层巴士”,车身漆得非常漂亮,活像一幢幢流动的小洋房。由于它车身高,不能开得过快,所以最适宜观赏街景。目前,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地,都有这种双层巴士在运营。

自行车——重新崛起的一道风景。目前,自行车不仅在亚洲、非洲大部分城市交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由于它不耗油,不污染环境,来去自由,近来重新引起了欧美人的兴趣。美国有一座城市,只有4万人口,但自行车多达3万辆。为了改变街道拥塞问题,该市专门建起了总长45公里的自行车道,很多驾车者纷纷改骑自行车。坎波邦是巴西自行车比例最高的城市,人口3.5万,自行车2.5万辆。这里是骑自行车者的乐园,全城开辟了自行车专用道,马路中线或两侧都筑有护栏,自行车在栏内专用道上行驶,安全又快捷。

近年来,自行车专用道受到欧美各国的重视,美国已有数十万公里,日本也有数万公里。

小问题:说一说作者描写的以下三座江南古镇各有什么特点?

江南古镇

(一)苏州昆山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东面的昆山南面,接近上海。

古镇说到周庄就不能不说桥。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贞丰桥畔诗韵悦耳,富安桥桥楼台壁,而最知名的无疑就是双桥。双桥地处周庄中心地段,位于交叉的河道上,呈直角状排列,当地人称“钥匙桥”。当年著名油画家陈逸飞画了此桥后,曾经被美国石油大王收藏,后来石油大王访华时又将这幅画转送给邓小平。从此周庄随着双桥一起在世界上声名鹊起。

周庄呈“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

周庄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水小阁,比比皆是。尤以深厅、张厅气势非凡,历经百年,风姿依旧。元末明初,家住周庄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曾经资助明皇朝修建南京1/3的城墙,但最后仍然得罪了皇帝朱元璋,被流放到云南,客死他乡。如今沈厅仍在,这个颇有分量的古民居中主人公的悲剧故事让人浮想联翩,为周庄的流水小桥凭添一分沉重的气氛。

画过周庄的人很多,而独特的视角就需要你去慢慢体味和寻找了。

(二)苏州吴江同里

同里位于苏州南面的吴江东面,离周庄不远。

同里古镇的民居不少,虽不像周庄全部沿河而建,却给人空间感。这里的河道更为开阔,是用青石板铺成的。

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此园在不大的面积里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园林给人一种移步换景、千变万化的感觉。两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同里的民居、园林都很好看,不过我在同里最偏爱的莫过于桥了。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在古镇,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桥名“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

在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

乌金桥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镇百姓为迎接太平军,一夜之间修建了此桥。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古镇最有名的当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桥”,三桥位于镇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态伫立在三条小河的交汇处,碧水映古桥,绿树藏娇影,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走三桥”则是同里古老的民间风俗。

同里除了造型不同的各种古桥吸引着游人,还有各式各样的河桥让前来古镇的人大开眼界。所谓河桥,北方人称之为水码头,南方人叫它河埠头、河桥头。同里是水乡,镇区河道总长5公里多,是典型的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水乡古镇。

(三)苏州甪(lù)直

甪直位于苏州东面,昆山和周庄之间。

甪直有2000多年历史,古称甫里,唐代以后,因河道形状像“甪”字,改现名。

甪直镇是一座以罗汉塑像和商业古街为主的江南水乡,镇内河道纵横,素有“五湖之厅”(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和“六泽之冲”(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

镇里有一条2000多米的古街和近2000米的水乡驳岸,沿岸还有不少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栓缆桩。

甪直的古桥之多,有“三步两桥”之称,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各色石桥72座半,现存41座。其中最古老的桥——和丰桥建于宋代,工艺精细,至今完好。

镇上有许多遗迹和古迹,如白莲花寺、孙妃墓、吴王宫、保圣寺等。其中建于公元503年的保圣寺现存九尊唐塑罗汉,传为唐朝塑圣杨惠之所作。塑像神态逼真,表现细腻,是难得的古代雕塑的传世名作。

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在镇上的中学执教,据说他的许多名作就诞生在这里,而现在的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墓则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小问题: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写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北京的四合院住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结构、材料、施工方法上,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社会主人地位的一个表征。王府大门是最高形式,其次有广亮大门、如意门等。广亮大门只有品官的宅第方可使用。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院。这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

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门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等,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四合院里的绿化也很讲究,各层院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树木、荷花缸、金鱼池和盆景等。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建造,大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它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需要。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问题: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胡同

老北京的住宅主要是四合院,东、南、西、北都有房屋,合成一个四方的院子。这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连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成了胡同。一条条胡同连着一个个四合院,就构成整座老北京城。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意思是北京的胡同多得数不清。元代时有四百多条胡同。到1986年,有六千一百多条胡同。如果每条胡同都连起来,有几千里长。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代。早期的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宽度统一,四通八达,就像棋盘一样整齐。但年代久了,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胡同。最长的胡同,有三千多米;最短的胡同,才二三十米。最宽的胡同,几辆马车可以同时通行;最窄的胡同,一个人只能勉强通过。拐弯最多的一条胡同,虽然叫“九道弯”,却拐了二十多道弯。有的胡同,人进去后左拐右拐,转了一圈,却又从原来入口不远的地方转了回来。走入这样的胡同,就像进了迷宫。另外,还有不少斜胡同和走不通的死胡同。

走进北京的胡同,你看到的全是灰砖灰瓦的平房,院墙也是灰色的。看起来很平常,却给人古老、神秘的感觉。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故事。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进步,北京的高楼越来越多,胡同越来越少。近几年,为了保持老北京的风貌,一些胡同被定为文物保护街区。这些胡同跟故宫、长城一样,是北京的重要文化建筑。

胡同最能代表老北京的风貌。你到了北京,别忘了也去胡同逛一逛。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