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拓展阅读2

阅读 82

2021-08-16

阅读天地二

小问题:你从介绍中了解到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哪些知识?

新疆建设兵团介绍

到新疆,你才能真切地了解祖国的辽阔宽广。

来到戈壁滩上的绿洲,你才能真正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伟大贡献。

左宗棠当年在新疆戈壁滩上栽种了几千棵柳树,即引得春风渡玉关,千古留名。那么,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上栽种了上亿棵树,创建了数千万亩绿洲,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世界第十一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真可称得上千秋伟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百万职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讲规模,有234万各族职工,组成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以及720多个独立核算企业; 讲辖区,有1600万亩耕地,近200个新型城镇,各种土地、草场、水面总和约7.2万平方公里,超过英伦三岛。

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的大部分。1954年10月7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计10.5万官兵就地转业,从此,这个举世无双的集团诞生了。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在祖国边陲铸造了有生命的“界碑”。

如今,兵团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已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社会稳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在异常艰苦条件下拓荒创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其独特优势:特别能吃苦、集团意识强、长于组织大规模生产建设等,这些特点已经和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结合。我们坚信,在4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兵团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使兵团事业如巍峨的天山一样,屹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小问题:顾莉娟50年为新疆奉献的事迹体现了她的什么精神?

50年青春献兵团

1955年,只有18岁的顾莉娟,响应祖国的号召,在大西北的召唤下,毅然加入到报名去新疆的行列。 

顾莉娟是家中幼女,妈妈舍不得女儿远走他乡。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妈妈见拦也拦不住,就同意了。在“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嘹亮的送行曲中,顾莉娟跟随着3000余名上海热血青年,带着几分悲壮、几分激情、几分希望,挥泪告别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 

与大上海的生活条件相比,反差实在太大。但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新疆兵团的热爱,硬是慢慢地闯过了三道难关:一是劳动关。顾莉娟身材很小巧,只有1米55,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她远不如别人,她用一份真情、一份爱心,一份执着,投入到开荒造田的热潮中去。把手掌磨出了血泡,包扎一下继续干,几个月过去,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二是生活关。在南方长大的顾莉娟,一年四季吃惯了大米。自从到了新疆,从早到晚吃的是包谷馍,喝的是白莱汤,实在是难以下咽。刚开始,顾莉娟只要啃上几口包谷馍就再也咽不下去,饥肠辘辘地入睡。但第二天还要参加劳动,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吃下去,而且要多吃,这样才有力气干活。三是意志关。进疆的头一年,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及繁重的体力劳动,顾莉娟也曾经苦闷过、彷徨过、动摇过,但经过艰苦的锻炼和连队领导的教育,使她扎根边疆的思想越来越坚定了。

50年过去了,昔日的荒碱地变成纵横交错的万亩棉田,看看荒芜的土地上到处种满了绿油油的棉花,荒凉大漠有了自己培植的绿色,顾莉娟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她觉得自己无愧于自己奉献的这50年。

2005年,已经退休20多年的老人顾莉娟,随女儿回上海探亲。家里的哥哥和亲人都想让她回上海居住。老人挽言谢绝了。家人都想不通新疆到底有什么好,可以让妹妹在新疆一呆就是50年,顾莉娟深情地说:新疆虽然不是我的第一故乡,但我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深情和热爱,因为我已经把新疆当作了故乡,我为建设笫二故乡无怨无悔!

小问题: “八千湘女”为新疆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八千湘女上天山

上世纪50年代初,王震将军致信湖南省委黄克诚书记,提出“在湖南招收大量女兵参加支援新疆建设”,招女兵消息一出,三年间,八千湘女西上边关。她们在新疆落地生根、安家屯边,当年十几二十岁的青春少女,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她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兵团的第一代女教师、女拖拉机手、女护士、女农业技术员…… 

半个世纪以来,她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谱就了一曲曲动人的无私奉献之歌。

王震将军在八一广场召开大会欢迎这些来自家乡的湘妹子,将军的大嗓门穿越时空至今仍响在许多湘女的耳畔:“同志们,你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准备把你们的忠骨埋在天山脚下。”直到现在戴庆媛回想起将军的话还感慨万分:“我想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新时代的妇女总不能比不上古人嘛!” 

戴庆媛被人称为维吾尔族语的“活字典”。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维族老乡还亲切地称她“玛依诺尔”(五月的阳光)。当年,女兵们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为了学习维吾尔族语言,她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上厕所背单词,打饭的片刻也在背。那时没有订书机,她就把一些纸片用针线缝好,作为单词本,放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背。学习还没有毕业,戴庆媛就被分到新疆军区司令部从事翻译工作。 

湘女中的第一批女护士刘清秀回忆说:“我被编在了22兵团医训队,开始了护士专业的学习。我们连课桌都没有,每人发一个小凳子,几块小薄木板钉在一起放在膝盖上就成了课桌,再用一根绳子拴好挂在脖子上,走到哪里都能摆上课堂。后来,又从废城墙上背回石块,垒成小台子,才有了学习用的‘课桌’。” 

今年70岁的刘功辉,当年被分配到22兵团直属政治处,而她却想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 

1952年3月下旬,22兵团举办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圆了刘功辉的梦。她和唐万鹏、晏一民成了兵团的第一批女拖拉机手。拖拉机队可是名副其实的“男人国”,任务量大得出奇,每个人一天要开荒130亩。 

刘功辉说:“从小李庄、大泉沟水库直到石河子,垦荒时我们几乎没有睡过床,都是睡在苇篷里。苇子地里蛇多,夜里经常钻进被窝,我们女兵胆子小,就搬到男战士住的地方,睡在中间。”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尴尬,对刘功辉她们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王震、陶峙岳将军以前人未有的气魄开发建设新疆。几代人把青春热血抛洒在戈壁沙漠。八千湘女用特有的“辣劲”战胜了种种挑战,她们用生命呵护了天山下的这块土地。她们老了,可她们的后代又在继承她们的事业,继续为了边疆的发展繁荣而奉献。 

阅读天地三

小问题:文章中的白杨树具备那种品质?

高尚的白杨树

吴祖光

乘坐火车往东北方向旅行时,俯在窗口观望沿途景色,总会看见铁路两旁栽种的一排排笔直的高耸的白杨树。这些树每株都挨得很近,密植成行,有的行短些,有的长些。看到这样的杨树,我总是很感动,由衷感谢那些辛勤的植树人;这么多的树都是一棵棵人工栽起来的,它是使大地绿化、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人民的树。

一行行的杨树从窗口迅速地移向后方,看多了我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一行排头和排尾的树大都比其他的树矮一些,最高的几棵树几乎在每一排树的当中。此外,也感受到,每棵树之间的株距似乎太近了些;我想,假如树与树之间再隔得稍远一些的话,是不是会长得更好些?

有一次,同行者恰巧是一位有植物栽培知识的旅客,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他告诉我:杨树具有一种独特的向上性,它最喜爱的是阳光。由于株距很近,为了争得阳光,它就只有向上伸长;相反,排在两头最靠外的树由于没有遮挡、阳光充足,不需要自己去进行争取,它就不像其他的树那样争高争长,个子矮一些就是这个原因。

专家的话言之有理,并且意味深长。我觉得杨树虽然是树,但它有点像人。

杨树的性格说明了一个道理:处在同样环境条件里,必须竞争才能取得超越同辈的成就;相反,没有竞争便会失去动力,不思进取,也便无所成就。这一点,树和人没什么两样。

然而树和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树单纯、安静、善良,处在狭窄地带,同类之间只知向上拔高,因之得到的营养也就越充足,长得就会更高。但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区却不是这样子,而是往往使出种种方法,或明争,或暗斗;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妒贤嫉能,损人利己,这是人的本领。

树在和同类共处的地方,不管多么拥挤,只知天天向上;而人们却常常打横拳,伤害别人。

在过去漫长的困苦坎坷岁月里,我们曾经互相同情,互相关心,团结战斗,克服过无数艰难险阻,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应当团结得更好,互助互爱,与人为善,做出好样来带动比我们年青的后辈一同前进。白杨树的高尚风格,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

作家简介:

吴祖光,现代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曾祖光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戏剧、散文、政论和书法集约5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三打陶三春》和《吴祖光选集》六卷本等。

小问题:文章中的白杨树代表了那种品质和哪些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口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阅读天地四

小问题:文中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具备那种品质?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 

**********************************

作家简介:

陈忠实,陕西人,曾在西安郊区中小学任教,后任职陕西作协。1965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小问题:结合最后一段体会文章中蜜蜂的喻意?

荔枝蜜[节选]

杨朔

……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

作家简介:

杨朔,现代作家,原名杨毓晋。抗战时期,写过很多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以后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和《茶花赋》等。

小问题:空谷中的兰草与园圃中的兰草有哪些不同?你从父亲的话中明白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儿:“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止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又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

作家简介: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小问题:白桦树为生存做了哪些抗争?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我的白桦树[节选]

[俄] 沃罗宁

白桦树为它的生存而抗争。

……

进入夏天,我的白桦树绿色葱茏。微风吹来,沸沸扬扬。白桦树的叶子明亮而有弹性。从早到晚,树上啁啾的鸟鸣不断。可是,不管你审视多少遍,却看不见一只鸟儿,密密麻麻的树叶遮住了它们。叶子也遮住了阳光。因此树底下总有一大片凉爽的树阴,你站在那里,心头的炎热立刻会消除净尽。

6月份没有下过一滴雨。一切生物都晒得打了蔫了。草的叶子黄了尖儿,花朵垂下了头,赤杨的叶子干了边儿。而我的白桦呢,却好像从春天起就为自己储备了足够用的水分,丝毫不因干旱而憔悴。她的叶子还是那样富有弹性,甚至长得更加丰满了,叶子的周遭呈现出椭圆的形状,刚从芽蕾里钻出来时那些毛茸茸的尖牙细齿已经消失不见了。

一次,雷雨袭来,阴云整天在我的房子周围盘旋,天空越来越昏暗,乌云中沉闷的雷声隆隆不停,傍晚时分,下起了瓢泼大雨。

风呼呼地吹。开始的时候,它仿佛在小试锋芒:试试她是不是扎根牢靠,试试她的性格是不是刚强。白桦树以叶子的簌簌抖动作为回答。她并非恐惧,而是预感到威胁其生存的全部危险。因为,即便是橡树,也有被风暴刮倒折断的时候。

白桦树凝神屏息,静以待变。风暴呼啸,像一头发疯的公牛朝她冲过来,用千钧之力狂抽猛打。白桦树摇晃着,树叶顺风势摆动。只有这样,她才能站稳脚根。风再一次猛扑过来──白桦树又一次甩动她的树枝。

暴雨紧随狂风。尽管雨点沉重,雨水如注,冲刷着白桦的树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白桦也知道以怎样的姿态应付局面。她垂下条条树枝紧贴自己的树干,于是,顺着那如同下垂手臂似的枝条一股股水流便泻向地面。

雷雨过后,阳光辉耀。白桦树的万片绿叶闪烁光彩,这是我的白桦树绽露的笑容……

我注视白桦,为她蕴藏的生命力感到欣慰,为她生存抗争的才能而喜悦。

小问题: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海燕所代表的形象。

海燕[节选]

高尔基

白蒙蒙的海面的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闪电。

一忽儿,翅膀碰到浪花,一忽儿,像箭似的冲到阴云,它叫着,而在这鸟儿的勇猛的叫喊里,阴云听见了欢乐。

这叫喊里面——有的是对于暴风雨的渴望!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对于胜利的确信,是阴云在这叫喊里所听见的。

……

雷响着。波浪在愤怒的白沫里吼着,和风儿争论着。看吧,风儿抓住了一群波浪,紧紧地抱住了,恶狠狠地一摔,扔在崖岸上,把这大块的翡翠石砸成了尘雾和水沫。

海燕叫喊着,飞掠过去,好像深黑色的闪电,箭似的射穿那阴云,用翅膀刮起那浪花的泡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仙魔似的——高傲的,深黑色的,暴风雨的仙魔,——它在笑,又在嚎叫……它笑那阴云,它欢乐得嚎叫!

在雷声的震怒里,它这敏感的仙魔——早就听见了疲乏;它确信,阴云是遮不住太阳的,遮不住的!

风吼着……雷响着……

一堆堆的阴云,好像深蓝的火焰,在这无底的海的头上浮动。海在抓住闪电的光芒,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像是火蛇似的,在海里游动着,消逝了,这些闪电的影子。

“暴风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

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头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 

“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

作家简介: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创作的《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