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拓展阅读1

阅读 134

2021-08-18

课文25长征

课文学习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经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 年6 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小问题: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区?你了解的有哪些?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历时三百六十七天,纵横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翻过了五岭山脉,涉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小问题: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毛泽东论红军长征

首先是红军的情形。同志们,你们看,差不多一年半以来,中国的三支主力红军都在作阵地的大转移。从去年八月任弼时同志等率领第六军团向贺龙同志的地方开始转移起,接着就是十月开始的我们的转移。今年三月,川陕边区的红军也开始转移。这三支红军,都放弃了原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队,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小问题:红军为什么要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作战行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三万余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为了从四川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于19日从遵义地区出发,经桐梓、松坎转向西进,28日在鳛水(习水)西南土城重创四川军阀一个师后,29日分别在土城、元厚场渡过赤水河,进到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蒋介石急调重兵到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进行围堵,并在长江沿岸构筑了严密的封锁线。当其重兵逼近威信地区时,红军为了争取主动,乃放弃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乘贵州北部敌人比较空虚,突然转头东进,于2月18日由土城东南的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接着,以一部兵力将回头尾追的敌军向温水方向吸引,主力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歼灭贵州军阀部队两个师。这时,蒋介石嫡系两个师从乌江南岸驰援遵义。红军以一部兵力在遵义城西南郊老鸦山地区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主力从侧翼突击,将敌主力歼灭于遵义城外;并乘胜猛追,将残敌大部歼灭于乌江北岸。这次遵义地区的作战(遵义战役),共歼敌二十个团,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此后,红军几次寻敌作战,敌却在遵义地区周围加筑工事,小心防守,并加强乌江沿岸防御力量,防止中央红军同湖南西部永顺、桑植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便从遵义地区再次西进,3月16日乘虚占领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19日进至四川南部古蔺地区。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一面派兵西追,一面在四川、贵州、云南边界地区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红军。当其重兵奔集四川南部时,红军又突然折回,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乘贵州北部、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敌军比较空虚,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主力急速南进,于3月底南渡乌江,将敌主力全部抛在乌江以北。接着,以一部兵力进击瓮安、黄平,将敌向东吸引,主力直逼贵阳,诱出云南军阀军队前来增援后,乘虚进军云南,威胁昆明。当敌军主力回救昆明时,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北挺进,5月上旬,于绞平渡胜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辞海•历册分册•中国现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小问题:红军事如何巧渡金沙江的?

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在长征史上是唯一没有经过激烈战斗的一次渡江行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艺术和刘伯承元帅的军事才能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巧渡金沙江的成功,保留了红军的主力,为后来的长征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把数十万敌人丢开,掉头南下。红军除留九军团在乌江北岸迷惑敌人外,全部南渡乌江,进军云南,准备北渡金沙江。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西康经云南流入四川。江水从深山峡谷中流过,水深流急,地势险要。既不能徒涉,又无法架桥,只能靠船摆渡。这时,蒋介石似乎又发现了红军的企图,天天派飞机在红军队伍上空盘旋;并且命金沙江北岸的部队全力以赴占领金沙江各渡口,封锁金沙江;其他围追红军的部队都向金沙江边收拢。 

摆在红军面前的局势是严重的,弄不好仍有被敌人压在这一带消灭的危险。 

鉴于以上情况,中央军委下令红一军团抢占龙街渡,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中央军委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可是由于缺乏实地考察,一军团进至龙街渡时,因江面太宽,加上地形有利于飞机低空骚扰而无法渡江;三军团在洪门渡因水流太急,渡江未成,希望只有皎平渡了。 

皎平渡是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渡口,为了保证抢占渡口任务的胜利,刘伯承亲自来到干部团,与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一起具体地研究和部署了抢占皎平渡的计划,还到担任先遣支队的二营向全体指战员作了政治动员。毛泽东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为了加强对抢战金沙江渡口的领导,保证全军顺利渡江,决定由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刘伯承来担任先遣部队司令员,直接指挥干部团。 

根据刘伯承的命令,先遣营一律去掉帽徽等红军标记,伪装成国民党军队,爬山越岭直插江边,途中遇上敌军或民团人员,一概不予理睬。经过两个昼夜的急行军,于4月29日下午到了离江岸渡口五六十里处,部队稍作休息。路不好走,为找一个向导,竟意外地抓到一个给守江的敌人传送命令的肥头大耳的胖子。他误认为红军是自己人,便实话实说,传达“防备‘共军’过江,烧掉渡船”的命令。等他知道面前的竟是红军时,顿时吓得呆若木鸡。 

刘伯承立即命令先遣队轻装前进,猛扑江岸,抢夺船只,控制渡口,伺机渡江。 

先遣队赶到江边,并没发现敌人,只是看到江边停着两只小船。原来这是敌人两只过江来侦察情况的船。先遣队的侦察员走到江边时,敌人的船夫还以为是自己上岸侦察的人回来了,毫没在意,直到红军侦察员的枪口对准了他们的胸口,方知成了红军的俘虏。 

从俘虏口中了解到对岸镇子上驻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连,另外有一个管税收的厘金局和三四十名保安队员。由于敌人还没估计到红军会这么快赶到,因此戒备不严。 

“天赐良机!”刘伯承果断地命令先遣队迅速渡江。4月30日晚,干部团前卫连来到距离皎平渡四、五华里的洪门厂,贫苦船民张朝寿正在家中休息。红军要张朝寿带路,张朝寿高兴地答应了。一个战士见张朝寿还光着膀子,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当红五连的先头部队到达皎平渡口时,天已漆黑,有一只送敌探子过江探听情况的船和船夫还等在江边,敌人探子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船和船夫被红军俘虏。张朝寿找到为金土司收船钱的张继成,一起去找来藏在笔架山湾里的一支废船,抢修后投入使用。连长肖应棠命令三排在江边掩护,率领一、二排战士分头悄悄地上了两只船。船靠北岸后,两个战士首先登上石阶码头,敌哨兵以为他们是从南岸回来的探子,还来不及弄清情况就被红军俘虏了。按照事先掌握的情况,红军一排往左打民团,二排往右打厘金卡子。一排攻打的民团,团丁们正躺在各间屋里抽大烟,哨兵和屋里的团丁都作了俘虏,只有民团的几个头目在另外一处小屋,见势不妙,打了几枪就逃走了。二排是由船工张朝寿带领,冒充纳税人混进厘金卡子的。厘金卡子的头目林师爷被骗开房门后当了俘虏,红军没收了卡内剥削来的税金五千白洋。两处得手后,五连通讯员在岸上烧起一堆大火,报告渡口已被我军完全占领。就这样,红五连没费一粒子弹,无一人伤亡,于5月1日晚成功地巧渡了金沙江。先头部队占领江对岸后,红军曾试搭浮桥,但没有成功。在张朝寿等人帮助下,不仅很快又找到了四只能容纳四十至六十人的大船和一只小船,还找来了三十七名贫苦船工,在临时船长张朝寿的带领下,船工们分成两班,不分白天黑夜,人歇船不歇,为红军顺利渡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至今,当年为红军摇船的张朝满老人现仍住在渡口,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老人总是激动不已。 

战斗很快在镇中展开,先贵遣队没费多大力就将国民党的一个连和保安队消灭了。皎平渡完全被红军控制,红军渡江有了一条重要通道。 

经过干部团的努力和当地群众的支持,红军又从上游和下游收集了7只小船,加强了运输力量。为了更好地渡江,刘伯承召集有关人员组织了渡江委员会,指挥整个部队渡江。并派人到附近村庄,雇请和动员了一批内行的船家帮助摆渡。整个渡江工作,井然有序。 

5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过了江。他们对刘伯承指挥渡江战斗的巧妙和组织渡江工作有方,倍加赞赏。毛泽东高兴地说:“前几天,我们一些同志还担心,怕我们渡不过江去,被人家挤上绝路。当时我就对恩来、朱德同志说,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江水怎么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在红军全部过江,到达川西南的会理地区的第二天,敌人的大队人马才千里迢迢地赶到皎平渡南岸。但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敌人只好望江兴叹,无可柰何! 

在红军渡过金沙江期间,毛泽东一面关注着部队渡江,一面搜集材料了解和分析红军渡江后继续北上的地理、民情和敌军部署情况,他首先从刘伯承处了解到先遗部队抢占金沙江北岸据点通安镇的情况。 

通安镇是一个不大的小街镇,它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占据这个高地,就可以直接控制住皎平渡口,是会理县城的南大门。 

干部团占领皎平渡后,刘伯承等马上命令干部团陈赓团长带着先遣队大部分主力向通安进发。他说:“不惜一切牺牲,必须坚决把通安镇拿下来,保证掩护全军安全渡江。” 

从江边到通安,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有的路段仅能容一人通过,一面临深谷,一面靠绝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狮子山,敌我双方展开了激战,红军冒着敌人的枪弹和从山上滚下的巨石,勇敢地冲上了山顶,击溃了守军,占领了狮子山。接着又打退了增援敌军,乘胜追击,拿下了通安镇。通安镇的占领为部队的安全渡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又为进攻会理县城做好了准备。 

小问题:红军为什么要强攻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

“天险腊子口”是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纪念地。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腊子口。

甘肃国民党守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从此,天险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驰名中外。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红军主力从朱立沟(朱李沟景区)翻山越岭到达哈达铺,红军余部从牛路沟(即一线天景区)翻山到达岷县。沿途有当年红军走过的木桥和栈道,从这里可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情景,也可以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仗红军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

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由迭部林业局出资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