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作品风格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的语言风格,是老舍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其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阅读天地一
小问题:草原上好客的主人是如何接待来自北京的客人的?
好客的主人[删改]
檀香结了果,
孔雀把屏开,
北京的亲人来……
我们这群从北京来的人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草原上像节日一样欢腾起来。我们是来访问牧民的。一路上,草原的奇丽景色激动着我们,现在牧民的快乐、热情,更加激动着我们。
我们去访问的是北音胡苏达队的夏营地。这儿的一切对我们都是新鲜的。我们从海拉尔出发,在汽车上我们就临时向我的蒙古族朋友学蒙语,因为这儿是纯牧区,牧民都不通汉语,我们想马上学会“您好”、“干杯”、“谢谢”、“再会”等马上要应用的话。和我们一起来的蒙古族姑娘叫斯斯格玛,含义是水晶花,她就是这里的人,她一会儿笑着纠正我们的发音,一会儿教我们唱民歌。她和我们在一起,车子就载满了笑声。
我们看到一个牧马的牧民,便向他喊:“山伯奥!”飞轮惊起成群的百灵鸟,绕着车窗飞鸣不息,这个草原充满了声音和色彩!
我们被让到蒙古包里去。主人的热情招待,使我们心中堆起了那些激情的词汇。有一位七十一岁的老牧民嘎旺,他的身体还很矫健,他告诉我:他从十来岁就给人家牧牛牧马,从来没有丢过一只,但是今天他是这草原的主人了,他虽然不参加劳动了,但仍然丰衣足食,到处受到尊重!
奶茶刚刚吃过,就来了全羊,据说这叫做“羊贝子”,待客是最隆重的。接着又来了马奶酒和牛奶酒。
饭后参观三河马。三河马,多么俊美的马匹,通体流动着浅栗色缎子似的亮光。牧民在万马之中要套那匹,被套住的马却不老老实实地被人跨骑,它弹腿撩蹦,嘶鸣咬人,直至把人摔倒为止。但是套马的小伙子比马还要厉害,他扯住马鬃,带上嚼索,然后跨上马背,马鞭左右开弓直到这匹马被驯服了为止。
这时,许多布里亚特和鄂温克族的青年男女来到这儿,和我们欢乐的会见。他们在草地上面载歌载舞,草原上洋溢着友情的歌声。
优美的歌声也传达了我们大家对草原的依恋之情。但是,太阳已经走向地平线了,我们必须回去了。
蒙族青年男女都骑着骏马在追赶着汽车送我们。这真是送客最动人的景象,多少匹奔马在追赶着飞驰的汽车,人们互相挥手告别,有的甚至含不住惜别的泪花,追送着我们不愿回去……
最美的,美不过檀香结了果,最美的,美不过孔雀把屏开,但是,这都没有草原上好客的主人美……
小问题: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民族团结之花”已经在草原上盛开?
草原行
何凌
这就是草原吗?我趴在越野吉普的车窗前呆望着眼前这一片绿色的海洋,犹如置身于乘风破浪的远洋海轮上一般。汽车驶过的草原向两边分开,又在车身后合拢。一望无际的清新碧绿、密密层层的柔嫩牧草,平展展地延伸着。那星星点点的雪白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风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远处那一片是飘来的白云吗?近了,还有一点桃红,隐隐约约传来悠扬的牧歌和清脆的铜铃声。汽车驶到近旁,一位身着桃红色蒙古袍的少女手持牧鞭,赶着一群羊缓缓走在绿海上,两只在她裙边欢快跃动的小羊摇晃着头,系在脖子上的铜铃在叮当作响。背后与绿海连成一片的蓝天白云,连同少女明媚的笑靥,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夏季草原晨牧图。
绿色仿佛是大自然最明快的色调了,但那绿海上偶尔出现的黄色、红色也无形中吸引着我。那一片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远处蜿蜒的锡尼河像一条飘带,牛粪燃起淡淡的炊烟、马奶酒和手扒肉飘散在空气中的香气,又为草原平添了一种恬畅的气息。我在心中赞叹着:美哟,锡林郭勒!
那边响起深沉激昂的号角声,蒙古包里的人涌出来,跳舞的人停住了步子,大家都向那边奔去。原来,摔跤场上的角逐结束了,获胜的选手正迈着矫健的步子向观赛台走去。众人欢呼着,簇拥着手捧金杯的摔跤手向场外一位颔首微笑的汉族人走去。他单膝跪下,献上金杯。看着我们诧异的目光,一位老阿爸欣喜地说:“那是小青布的师傅。他家有一套传子传女的摔跤秘法,可他却教给了这草原上年轻的鹰。”锡尼河两岸的蒙、汉人民曾做了许多年的冤家,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谁能算得清?而今,已经水乳交融,亲如一家。
哦,那里还有最热闹的集市,草原上的土产和内地的百货,摆满了摊床和临时的棚铺,不同民族的人在用各种语言和手势交谈着。老人们互敬着精巧的鼻烟壶,蒙、汉小伙子互相欣赏对方的佩刀,姑娘们三五成群地挑选着新衣。有穿着西装的蒙古族小伙子,也有穿着蒙古袍的汉族姑娘……我心中不由一动,不论是蒙古还是汉族,不都同属于中华民族吗?民族团结之花已开遍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我又何必费神去辨别呢?
小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香格里拉,果然是梦开始的地方!”?作者在香格里拉都经历了哪些让他激动不已的事?
吉祥如意的地方
离开中虎跳,车子开往下一站:迪庆(香格里拉)。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几天中我们平均日行200公里,一路上看不尽的风景,完成此行后令我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在路上看到的风景而不是某一个景点。在香格里拉我看到了杜鹃花海,薰衣草的颜色、矮矮地匍匐在高山草甸上。公路两侧都是高山草甸,藏民的房子依山傍水地建在上面。藏民居是传统的木制构造,通常是两到三层,灰黑的屋顶,白色的外墙,梯形的房子外观——像帐篷,原木的窗子有着同样是梯形的边框装饰。在我看来这些房子不比爱琴海岸的白色的地中海建筑逊色。草甸上、杜鹃花海中牦牛和马群在悠闲地散步,蜿蜒旖旎的清清河流映着白沙静静地流淌在藏舍的房前屋后。
带着对藏民生活的欣羡与好奇,晚上我们一行人走入了藏民家家访。同样是木制的二层房子,漂亮的卓玛早就恭迎在门前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年轻的扎西为我们捧上青稞酒,饮了一口,真烈。客人们围坐在宽敞的二楼,面前的桌子上摆好了藏粑、奶酪、酥油茶、青稞酒。这里的酥油茶出乎意料地冲得很淡,也许是为了迁就客人的口味吧。藏粑要客人亲手制作,将酥油茶倒进藏粑粉中,用手和成块状就可以吃了,味道超好!只是一开始要用手去和心理上还是有些障碍的。透过饮食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特质,藏粑的做法、青稞酒的浓烈、酥油茶的醇厚都显示了藏族人民豪放、淳朴的性格。漂亮的卓玛姐姐天生的好嗓子,一曲高亢的《青藏高原》打动了在座所有的已被高原美景和热情的藏族人民深深折服的游客,大家一齐跺脚,高喊“呀咻!呀咻!呀呀咻!”这是藏族表达赞赏的方式。热烈奔放的藏族舞蹈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卓玛下了,扎西上,扎西下了,一起上。好象就能这样跳一宿也跳不完似的。习习的晚风吹入窗子,不由得又有些不知身之所在,谁说过“晚风吹得游人醉,只把藏舍作家乡!”?
告别了藏民家,走在开阔的草甸上,抬头望星,那是怎样令人眩晕的一刻!从未见过如此清亮、皎洁的月色,如此清朗、皓洁的星空,夏季星座一一可辨。香格里拉,果然是梦开始的地方!
小问题: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是怎样接待作者一行人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热情的蒙古人
芮海林
辽阔无际的大草原,孕育了内蒙古人的粗犷豪放的胸怀。在内蒙古采访期间,我们领略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真诚。
重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们这些南方人,更是感到格外亲切。采访中,在一家蒙古包前,我刚摄完几张风景照片,几位热情的蒙古族牧民走出蒙古包,像迎接亲朋好友般簇拥着把我引进铺有红色地毯的蒙古包内。一位年长的老人将右手放在胸前,高兴地说:“赛、赛白努!”(您好的意思)。我连忙也学着老人的动作,回声道:“赛、赛白努!”生硬的蒙古语和不协调的动作引得哄堂大笑。
这家蒙古包十分宽敞,直径大约4、5米,包顶开着一个圆形的小天窗,东、西、北三面围绕炉灶铺着地毯,收音机里正播放着音乐,老人自我介绍,通过身边的一位小姑娘翻译才知道他姓白,是蒙古族的一大姓,全家6口人,生活不用愁。我席地而坐发现,这位老人古铜色的脸宠上时时带着微笑,一身蒙古族新装,看上去很精神。不一会儿,那位小姑娘捧出一碗鲜美的奶茶,我知道蒙古族人敬奶茶,第一碗必需喝。于是我双手接过,一饮而尽。当时,白大爷和他全家都乐了。我一面与他们侃谈,一面品尝着可口的奶食品,一面欣赏着《草原牧歌》,仿佛又回到了家乡。
尤其难以忘怀的是我们品尝草原传统佳肴——手把羊肉宴的时刻。宴席中,伴着马头琴和音乐声,有着嘹亮歌喉的蒙古族姑娘斯琴,一面为我们斟酒,一面频频行礼,一面唱着“祝酒歌”,使全席充满了欢乐。此情,此景,令人动心,令人动情,我们三人都不会喝酒,但盛情难却,每人一口气喝下三杯。高兴中,我们一位记者与这位蒙古族姑娘合唱了一曲草原情歌“敖包相会”,悠扬的歌声在宽阔的草原上久久回荡……
小问题:读了全文之后你明白傣族人民举行泼水节所代表的意义了吗?
快乐的泼水节[删改]
4月,菩提树吐绿,凤凰花怒放,地处西南边陲的美丽“绿洲”——西双版纳又迎来了一个狂欢的泼水节。
节日期间,人群涌动,纷纷守候在街头看民族文化大游演;奔向澜沧江边观看赛龙舟、堆沙、斗鸡、放高升,看孔明灯、火树银花、焰火和放水灯;相约前往公园赶摆、沐佛、放生;走上街头,尽情地泼洒着幸福、吉祥之水……一个欢乐、祥和、盛大的节日让人们持续兴奋和狂欢了一段美好时光。
在街道上,在江边,在公园里,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可以看到艳丽多姿的色彩;哪里都能听到激情的芒锣和响亮的大鼓四处在敲打着,“水”、“水”、“水”的欢呼声不绝于耳。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在这隆重而盛大的节日里竞相演绎欢乐,与远方的汉族朋友共同分享喜悦,听懂傣家人关于生活的真谛,一起走进傣家人平和、美好的世界。
无论在什么活动场所,那一群群、一场场身着色彩鲜艳的盛装的傣家仆哨,好似人群中一朵朵色彩斑斓的鲜花,极为抢眼,走到哪里,都有一伙伙年轻的傣族小伙竞相追逐。不少汉族游客更是被一道道浓郁的人文特色景观吸引,纷纷跑到那些惹眼的傣族姑娘面前合影留念,把这一刻的美好永久地封存成记忆的佳酿。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联通外界的一扇窗口,每年都迎接各地的人们前来采风、欢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各族人民体会到傣族的无限风情与魅力。
又临近傣历新年了,让人充满激情和向往。作为一个在西双版纳土生土长的汉族,过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犹如汉族的春节)一直是一年中最盼望的事。自记事起,我就开始过泼水节了。那时候至今,期盼过泼水节的心情甚至超过了过春节的。因为,过春节虽有好吃、好穿的,却始终窝在家里,时间久了就让人厌烦。而过泼水节,除了能尽情、开心地泼水狂欢外,还能到傣族寨子附近去赶摆,买各种各样傣族特色小吃,看傣族人民表演的各种传统歌舞,看热闹,抢从蓝天坠落的高升(傣族自制的土火箭),心情真是激动、兴奋极了!
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举办这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是为了传递欢乐,让远方的朋友和其他民族共同分享喜悦,听懂傣家人关于生活的真谛,一起走进傣家人平和、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