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不食嗟来之食等3篇

阅读 34

2021-08-16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动词,手扶车前横木。

舅:公公。

苛政:繁苛的赋税。

识(zhì):记住。

【译文】

有一回,孔子路经泰山脚下,见有个妇女在一座坟边哭得很凄惨。孔子让子路上前打听,妇人答道:从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后来我丈夫也被老虎咬死,如今我儿子也死于虎口!孔子问:为什么不迁到别处去呢?妇人回答:这儿没人收税啊!孔子听了大为感慨,说:你们记着啊,繁苛的赋税,比老虎还厉害!

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注释】

◎隅:角落。◎睆(huàn):光滑。箦(zé):华美的竹席。◎瞿(qú)然:惊视貌。◎革(jí):病危急。◎细人:小人。◎吾得正而毙:我能死得合于礼法。

【译文】

曾子病重,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和儿子曾元、曾申都在床边伺候着。一个小童捧着烛台坐在角落里,看见床上铺的席子,说:真漂亮、真光滑!这是大夫用的吧?子春制止他:别出声!可曾子还是被惊醒了,想说话,但只在喉咙里吭了一声。小童又说:真漂亮、真光滑!这是大夫用的吧?曾子缓上一口气,说:是啊,这是季孙大夫赠送的,我没来得及换下来。你们扶我起来换席子!

曾元说:您老人家病得厉害,不要动吧,等天亮再换也不迟。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这小童呢!君子爱人,是成全人的美德;小人爱人,却是姑息迁就他!我还有什么愿望啊?我能合于礼法地死,也就满足了!于是大家把曾子扶起来换席子。换完还没躺稳,曾子就咽了气。

【讨论】

曾子为什么坚持换席子呢?因为作为士,却越格使用大夫的席子,是不符合礼法规定的。在今人看来,曾子实在迂腐:不就是一领席子吗?难道比性命还重要?然而从另一面看,一个人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这无论如何是值得尊敬的。

这段故事还留下一个成语——“易箦”,用来指代病危将死的时刻。

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文体:古文体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