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资源】《逢入京使》教材分析

蒙语

关注

阅读 92

2021-08-15

教材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人论世

今人一提起岑参,马上就想起盛唐边塞诗派,“豪放”、“粗犷”一系列的形容词就跟上来了。这种作法往往抹煞了一个诗人丰富的个性。当我们把眼光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就会发现其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的复杂,读其诗而想见其为人,则要真切得多。以岑参为例,他三十岁举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从八品。此前,为了重振世业,岑参已经在长安奔波了十年,这个小官让他有些失望,《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说:“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阑……只缘五斗米,孤负一渔竿。”感叹为此微职而牺牲山水田园之乐,是不是值得。四五年内未得升迁,他不得不到边塞去求取功名。

天宝八载(749),岑参三十五岁,第一次从军西征,赴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也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安西”。唐王朝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相当于今天的南疆与北疆。岑参辞别了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西行,西出阳关。在路上遇见了入京使,写下了这篇有名的作品。

文本解读

对于本诗的解读,不能过于强调那种标签化的“豪放”。教材中说,“诗人并没有过多地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完全是说反了。本诗展示的不是岑参的刚强绝决,恰恰是他人格的脆弱与体贴。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他是一个才抛下笔墨的文人,他的优柔合情合理,而本诗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此行是打马西去,应该是面向西方的。可是上来却是“东望”,可见对长安故园难舍难分之意。“路漫漫”三字,茫茫一片,故园早已在视野中消失了,说明离家之远。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出行不止一两天了,还在不断地回头望,更可见无尽的牵挂眷念之情。第一次出塞,前往荒远的西北边疆,挂念家中的妻子,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因而泪水淋漓,“双袖龙钟”。何以有这么多的泪水呢,想来是因为这漫漫长路,作者是哭了又哭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一路行来,一定是想着早该给家人写一封信了。但愈行愈荒凉,驿站当也是很难得一见的吧。所以当他正频洒思乡泪的时候,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首先想到的是纸和笔,正好托他捎一封家信回去。可是双方都是军旅中人,彼此相逢却是在马上,行色匆匆,偏偏又无纸笔,不得已只好让他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个场景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报平安”三字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但反过来却有一种安慰妻子的深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耐人寻思。“无纸笔”正好照应着“投笔”,“马上”则照应着“从戎”,看似偶合,实则有着一个时代的风气作支撑着。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故而本诗表面上看泪水淋漓,实则毕竟含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雄心。

备用材料

李攀龙《唐诗训解》:思家方迫,适逢此人。无纸笔以作书,而传语以通音息,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吴瑞荣《唐诗笺要》:俚情直语,都极老横。坵琼山谓:眼前景,口头语,便是诗家妙绝辞。观此篇及贺季真《回乡偶书》、贾浪仙《渡桑乾河》三诗,良然。(按,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参考译文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

双袖淋漓,眼泪不干。

马上相逢,没有纸笔,

烦您传话,报个平安。

文体:诗歌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