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贾生》教材分析

阅读 62

2021-08-15

教材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知人论世

解读这一篇诗歌,首先要知道贾谊的相关史料。

贾谊是汉文帝时人,因为少有才名,被文帝擢为博士。从广为人知的《过秦论》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眼光和文章风采。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此后朝廷诸多事宜,皆出于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老臣都嫉妒贾谊,就诽谤他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主,相反,他深明黄老之术,城府极深,开创了为史家所称道的“文景之治”。他不用贾谊,并不是认同那些老臣的意见,而是要在二者之间取一个平衡。事实上贾谊的好多政治主张都被文帝采纳了,所以一有机会,文帝还是想见一见这位年轻的才子。于是,几年之后,便有了这一次征见,司马迁记载说: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徵见。汉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李商隐未必不明白历史的真相,但他拿这一段历史来说事,乃是别有寄托。

文本解读

宣室求贤访逐臣。初看第一句,我们会觉得汉文帝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君主,连在野的“逐臣”都要征召回来。这似乎有点“唯才是举”的感觉了:但凡有点治国安邦之术的贤人,不会有一个遗漏,更何况是贾谊呢?

贾生才调更无伦。在所有的“遗贤”中,贾生的才调最为第一,无与伦比。“才调”,即才气与格调。李商隐是一个诗人,他不仅看到了贾谊治世之才能,同时看到了贾谊文章之格调。贾谊的政论文如《过秦论》,颇有纵横家议论风发的遗风,而《吊屈原赋》则又有楚辞深情婉转的风调,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千载难遇的。

可怜夜半虚前席。司马迁描绘文帝垂询倾听之投入,“不自知膝之前于席”,惟妙惟肖。李商隐对史迁的文字很敏感,在一大段话中独拎出“夜半”、“前席”,用在诗里,形象鲜明可感。不过,句首以“可怜”二字提起,“前席”前面又加一个“虚”字,便使文意发生了突转,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呢?

不问苍生问鬼神。答案在这里。原来大张旗鼓地求贤,夜半前席的倾听叹服,不是为了问苍生,却是为了问鬼神。文章有欲扬先抑法,也有欲抑先扬者,前者易流于浅俗,而后者多更深刻,本诗便属后者。

备用材料

严有翼《艺苑雌黄》: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诗忌议论,憎其一发无余耳。此诗议论之外,正多余味。

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参考译文

汉家的皇帝在宣室寻访放逐在外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格调更是无人可以相提并论。

可惜半夜里白白地往前挪席子倾耳聆听,

不问那天下的苍生只问虚无飘渺的鬼神。

文体:诗歌

精彩评论(0)

0 0 举报